教育期刊
期刊论文发表的“二八定律”:越是没有C刊的人越是发不了C刊!
来源:米乐下载    发布时间:2024-01-26 21:06:24

  期刊发表,你会发现领域内的大牛基本上能做到2个月一篇C刊的频率。如此高产,真的很难不让人羡慕。

  所谓的二八定律,也叫巴莱多定律。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巴莱多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他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同理20%人创造了80%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

  学术圈里,20%的人掌握着80%的知识,这些少数人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力,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能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可以给期刊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和引用率。所以期刊为了保持自身的质量与影响力,往往会第一先考虑向这些人约稿。

  甚至有的期刊,可以每期刊登同一个人的文章,也会一期刊登两篇同一个人的文章。

  除了领域内大牛外,如果一个人已经发了一篇核心,当他接下来再发第二篇,第三篇的时候,就会发现比第一次发要更容易一些,紧接着,他也会慢慢变成高产学者,最终成为那20%的人。

  当然,期刊的审稿标准和编辑制度也是造成此现状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期刊的审稿标准比较严格,要求稿件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创新性,这使得只有少数人能达到期刊的要求。而期刊的编辑制度通常也会第一先考虑那些已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作者,这些作者也更加容易通过期刊的审核和发表。

  SSCI,近期收到反馈,慢慢也会更倾向于有学术背景的人。以前的SSCI是不限制单位职称,学术新人也能收。但是学术新人的文章也许质量也可以,但是被引不高,而且在一众大佬面前,资质就有点不好看了。年初,MDPI期刊就多了一个奇葩的事项,有学术投稿记录的人,很好过初审;而没有学术背景的人往往都是秒拒。

  我们反推一下,就能得出结论。以后要想发高水平期刊论文,就需要有一定的学术积累才可以。

  二八定律并不神秘,用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去理解,就是抓主要矛盾,并聚焦主要矛盾。

  矛盾点找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要处理问题,努力提高个人的学术水平,以实现双方的平衡,达到发刊的最终目标。

  :深入阅读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了解研究前沿和学术动态。尝试理解并学习优秀论文的逻辑结构和写作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尝试寻找自我感兴趣且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清晰的目标,足够的背景信息,以及可操作性的假设。

  :通过参加学术写作课程或工作坊,学习怎么样构建论文框架、撰写引言、讨论和结论,以及怎么样做有效的文献回顾。

  :只有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一定要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来提升个人的论文写作能力。

  :当完成初稿后,可以找同事帮忙看下,如果不方便,也可以付费找论文辅导机构,让审稿专家帮忙指导下文章。

  :论文写作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要一直地写作、修改、甚至重写。每次修改都可能带来新的洞见和改进。

  :学术写作不单单是传达信息,更是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能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了解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如引用格式、引用方式、避免抄袭等。这些规范是学术界共同维护的准则,也是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

  :如果有机会,能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趋势。

  有的人可能会反问,“按照你说的,学术新人就没机会了吗?”“哪个人又不是从小白开始,大牛也需要从0开始,一步步成长为专家。”

  是的,这一点不容反驳,高产学者也经历过“发刊的苦难”,当有第一篇发出来,你会发现好像是打通了任督六脉,知道要往哪里努力,慢慢地也就成为大牛了。

  1)建立和期刊编辑的联系。就算你认识期刊编辑,编辑大概率不会给你开后门,要在核心上安排一篇关系稿极其难,更何况,你和编辑还没有熟悉到可以给你开后门的地步,所以不要想歪哦!论文发表其实最大的难点是你如何让编辑看到你的文章,作者确实能够最终靠投稿发给编辑,但是社里的投稿量多如牛毛,很多稿件从投稿到拒稿,可能编辑都没有打开看一眼。要想解决这一个问题,我们就要去建立和编辑的对话,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认识编辑,让编辑帮忙指导文章,可能第一次你的文章很垃圾,编辑给你指导出来,也是一种成长。或许哪一次,你的选题很新颖,当编辑下次有这方面的选题计划时,也会优先想到你。和编辑打交道,发论文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他记住你,并且留下深刻印象。

  案例:某双一流大学老师,在跟一个编辑的交流中,让编辑帮忙看了一篇文章,当时编辑对文章不是很感冒。但是呢,编辑对某个领域的类似选题很感兴趣,就问老师有没有意向去写这样一篇文章。后来,老师按照编辑的意思认真去写了,写好以后文章很顺利就发出来了。目前,这个老师已经是发过30多篇核心的高产学者了。

  2)建立和大牛学者的联系。普通人认识大牛的概率极低,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理论叫六度分隔理论。而且学术圈的日常交流都很随和,大牛学者也很乐意去帮助新人解答疑惑,更好一些,专家指导后还帮文章挂名,那你岂不是免费蹭了专家的热度。

  案例:一个普通二本院校老师,想发SSCI的文章,又怕自己的文章会被退稿。有次突发奇想,找了领域内比较知名的期刊,又在期刊上找了很多个知名学者,逐个发邮件问是不是能够帮忙指导文章。结果真的有专家回复,作者把文章发过去后,得到了语言以及理论上的指导,修改后投稿了二区的期刊,为了表示尊重和敬意,作者特地写邮件邀请专家作为二作。后面文章很快就被录用了。(可能当中,也有专家挂名的原因吧。)

  3)推销自己。有一个作者,从读研开始,天天都会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跟专业相关的见解,刚开始很短,只有几百字,随着知识的持续不断的增加,慢慢的也开始成文了,甚至作者自己的文章也会发上来。后来评论区也开始有期刊编辑跟他互动。这也是打开自己知名度的方式,新媒体时代,学会推销自己也是一个本领。

  80%的人只想发C,却始终没行动。你就要多干多练,可以从模仿开始,慢慢摸索自己的行文习惯。

  80%的人不喜欢思考。你就要多角度去挖掘自己的选题,从结合点出发,找出让人眼前一亮的选题。

  80%的人寻找捷径。那你就要脚踏实地,从0开始,从一次次跌倒中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80%的人喜欢用免费的东西。那你可以付费提高个人,投资自己永远都不会吃亏。

  学术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哭有笑,有喜有悲才是常态,惟愿守得云开见月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